《工程勘察》
《光绪大婚图》之《光绪帝亲临太和殿命使奉迎》
太和殿藻井仰视
斜方格纹隔心
瑞兽5个
二层柱头科斗拱侧立面
二层柱头科斗拱正立面
《太和殿》 周乾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·世纪文景2021年1月版
在故宫办公,每天与宫殿抬头不见低头见,可提起太和殿的时候,周乾依然会抬高声音,加快语速:“它太经典,太震撼,内涵太丰富了,代表中国宫殿建筑的最高技艺,也是美学的精粹。”
太和殿,紫禁城内最恢弘、等级最高、体量最大的建筑,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宫殿建筑。在这座象征九五至尊的宫殿里,举办过明清两朝最为重要的大典。在清代,每逢皇帝登基、大婚、生日,或是在冬至、元旦这样的重大节日,都要在太和殿举行朝贺。在这样的朝贺中,从内阁、鸿胪寺、亲王开始,再依正一品至从九品的次序,朝拜官员从太和殿内一路排到太和门。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《光绪大婚图》之《光绪帝亲临太和殿命使奉迎》,就细致地描绘了大婚当天的光绪帝在太和殿阅视金册金宝、等候皇后的场景。
对太和殿的赞叹,促使周乾这位曾经不折不扣的“工科男”,写出了一本装帧精美、图文并茂的《太和殿》。这本书不仅用400多幅图片详细讲解了太和殿的建筑构造和技术细节,还加入了许多关于历史、政治和美学的知识点。
太和殿是周乾参与修复的第一座古建筑,是他职业生涯的开端。在故宫18年的工作历程中,这位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修复过角楼、英华殿、文华殿、神武门、建福宫、咸福宫,但一路下来,“印象最深的还是太和殿”。周乾觉得自己运气很好,2003年从北京工业大学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硕士毕业后,就赶上了300年未有的太和殿大修。
当年那次大修,是太和殿自康熙三十六年(1697年)第五次复建后的首次大修。整个工程从2005年正式开始,至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完工。而此前300多年里,还从来没有人到这座金銮殿深处仔细勘察过。
周乾还记得,当时故宫有位老专家笑言,他们在太和殿梁上吃到的灰,那都是300年前的。他们这些年轻的技术人员则是既兴奋又紧张。“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,同时也充满使命感和责任感。”
读一殿而知万殿
在整个大修工程里,周乾负责的工作是第一步骤:对太和殿进行先期检查,查出安全隐患,提供修缮方案。两年时间里,从太和殿的柱架、梁架结构、每一处榫卯,再到每一个加固榫卯的构件,周乾和他的同事们都做了详细的检查。
与太和殿的接触越多,周乾越是为它的建筑技艺和装修细节所折服。他举了个例子,太和殿是用“金砖”铺的地面,但“金砖不是金子做的砖,而是一种工艺”。制作金砖用的土取自苏州相城区陆慕御窑村,经过一年半时间,以39道工艺烧制而成。在当地制成后,再经过京杭大运河运到紫禁城。金砖的铺墁工艺也非常苛刻,多达11道工序。正是这么复杂的制造和施工过程,才使得太和殿的地面历经几百年依然光亮如新。
太和殿的墙是砖头堆砌的,却看不出缝隙。周乾介绍,这是因为太和殿砌墙的时候采用了磨砖对缝工艺,工序十分复杂,灰浆从砖背后粘连,力求保证墙体表面平整光滑。太和殿的许多建筑元素都有防震的考虑,这使得它尽管经历数次火灾,却很少被地震损毁。其中,宫殿地基中掺入的糯米起到了关键作用。把糯米浆掺入灰土基础中,相当于把宫殿置于一块硬度很高的面团上,能带来更高的柔韧性。
另一个建筑细节则不仅关乎技术,还和皇权更迭的政治背景有关。紫禁城中的所有建筑都采用“一块玉”基础,也就是把原有地基全部挖去,而用一层灰土、一层碎石反复交替制成的回填土作为建筑基础。这种地基不仅能把建筑和自然土壤分开,有利于防潮,还能避免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。另一方面,这也是古代人建造宫殿时不成文的规定——把从前的建筑从头到底给毁去,也就将前朝的“王气”彻底灭尽了。明朝建立紫禁城时,就曾把元代所有的建筑连根毁掉。
上一篇: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机器人专业委员会
下一篇:没有了